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中,若论指挥打仗善意智谋取胜,当推刘伯承和陈赓,两位军事生涯中留下了太多经典战例,堪称两大“智将”,巧合的是,这两位“智将”分别在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中的排名也一样,同样位居第四位,那么,他们二位有没有哪些相似之处呢?
刘伯承被誉为“军神”,是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教育家。他指挥过许多经典战役(如千里跃进大别山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西南战役等),尤其擅长大规模兵团作战和谋略运用。他精通古今中外军事理论,注重结合实际。
陈赓同样以智勇双全、用兵灵活著称。他指挥的战役(如神头岭伏击战、上党战役、同蒲战役、临浮战役、淮海战役、滇南战役等)以战术巧妙、出奇制胜闻名。他在情报工作(早期在上海特科)、游击战、运动战、大兵团作战方面都有杰出表现。两人都是实战经验极其丰富、指挥艺术高超的帅才、将才。
刘伯承是新中国军事教育的主要奠基人。建国后长期主持军事学院(南京军事学院)工作,为我军正规化、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指挥人才和军事理论人才。他翻译、校译了大量外国军事著作,系统总结了我军的作战经验。
陈赓则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和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。受命创建了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(哈军工)并担任首任院长。这所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国防科技和工程技术人才,对我国“两弹一星”等重大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两人都从战场转向课堂,为军队的长远发展呕心沥血。
两人都经历了中国革命几乎所有重要阶段:
早期革命:刘伯承参加过护国、护法战争、泸顺起义,是南昌起义的参谋长。陈赓是黄埔一期生,参加过东征、北伐,是南昌起义的营长。
土地革命时期:刘伯承进入中央苏区,担任红军总参谋长等要职。陈赓在上海做情报工作,后进入鄂豫皖苏区、中央苏区,担任四方面军师长、参谋长等职,长征中担任干部团团长。
抗日战争中: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师长,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陈赓任129师386旅旅长(是刘伯承的直接部下),是刘帅麾下最锋利的一把尖刀,在太行山地区屡建奇功。
解放战争中:刘伯承任晋冀鲁豫野战军(后中原野战军、第二野战军)司令员。陈赓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、陈谢兵团(后第四兵团)司令员。虽然陈赓兵团一度直属中央军委指挥(挺进豫西),但在战略协同和后期(如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后)仍归属二野(刘邓)指挥体系。两人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紧密配合。
建国后,都投身于军事教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。
两人都不是单纯的猛打猛冲型将领,都强调“智取”。刘伯承以“重叠待伏”、“攻其一点,吸其来援,啃其一边,各个击破”等战术思想闻名。陈赓则以神出鬼没、大胆穿插、善于捕捉战机、打巧仗硬仗著称(如神头岭“吸打敌援”)。他们的指挥都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性。
刘伯承严肃沉稳中透着儒雅和智慧,学识渊博,有长者之风。
陈赓则以性格开朗、幽默风趣、胆识过人、人缘极好闻名于党内军内(“陈赓大将”的传奇故事非常多)。虽然性格表现不同,但两人都深具人格魅力,深受部下爱戴和同僚敬重。
十大元帅的排名(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陈毅、罗荣桓、徐向前、聂荣臻、叶剑英)是综合考虑资历、战功、代表性、当时职务等因素的结果,刘伯承排第四反映了他在军史上的极高地位。
十大大将的排名(粟裕、徐海东、黄克诚、陈赓、谭政、肖劲光、张云逸、罗瑞卿、王树声、许光达)也遵循类似原则。
粟裕的战功公认第一,徐海东、黄克诚因历史贡献(如徐海东对中央红军的关键支援)排位靠前,陈赓排第四,一方面是其战功卓著(尤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极为突出),另一方面也与其深厚的资历(黄埔一期、南昌起义骨干、特科经历)和在党内军内的威望有关。
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