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阿里离职员工的万字长文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。这位在阿里工作长达15年的老员工,在内网发表了一篇近万字的分析,剖析了阿里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。
这篇长文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不仅在阿里内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,也在外部引发了人们对于大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深刻反思。
阿里困境:业绩与管理的双重挑战
他在长文中指出,从2017年起,阿里开始显露疲态。曾经凭借时代机遇、马云的战略眼光、价值观的凝结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缔造商业传奇的阿里,在互联网整体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,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。
在业务拓展方面,阿里的收购策略似乎遭遇了滑铁卢。收购的饿了么、口碑、虾米、优酷Lazada等业务,大多未能达到预期。
对银泰、大润发的收购也以亏损收场,多年来收购运营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,仅有高德、UC等少数几家。
而在内部创新上,除了电商衍生出来的阿里云、闲鱼、钉钉、夸克等少数成功案例外,其他新业务难以突破,错失了许多市场机会。
从管理层面来看,阿里内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。人才管理陷入“迷信外来”误区,高薪引进的高管对业务不熟又急于短期出业绩,导致原有业务受损。
绩效制度催生“野狗文化”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员工大行其道,踏实做事的员工被边缘化。同时,“职级通胀”现象严重,职级晋升沦为论资排辈的工具,官僚主义蔓延,决策效率低下,各种汇报耗费大量时间,真正决策时却犹豫不决。
曾经被视为阿里巴巴灵魂的价值观,如今也逐渐被KPI取代。“客户第一”的理念被“业绩第一”所侵蚀,员工不再将为客户创造价值放在首位,而是想尽办法完成业绩指标。
HR体系失去公信力,在员工晋升、奖惩等方面缺乏公平公正的标准,员工投诉无门,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严重。
阿里与绩效飞轮的失衡之处
核心问题浮出水面:阿里的绩效体系为何从增长引擎异化为发展桎梏?本文基于4N绩效的“绩效飞轮”模型,系统剖析目标、措施、评估、激励四大环节的失衡机理,并探索重构路径。
1、目标模糊:战略迷失与短视
在目标设定方面,阿里近年来似乎陷入了战略迷失的困境。元安在长文中指出,阿里惯用“砸钱换数据”的粗暴运营方式,过于注重短期KPI,而忽视了长期价值和战略规划。
在收购业务时,缺乏对被收购企业长期发展的深入考量,只追求短期的数据增长,导致收购项目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。
这种战略上的短视使得阿里在业务布局上缺乏清晰的方向,资源错配严重,难以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。
2、措施乏力:创新不足与执行低效
从措施层面来看,阿里在内部创新和业务执行上存在明显不足。在创新方面,除了少数基于电商主营业务衍生的成功案例外,独立于电商生态的创新突破较少。
过于依赖数据,忽视了对市场实况的深入研究,导致许多创新项目脱离实际需求,难以取得成功。
在业务执行上,官僚主义盛行,决策流程繁琐,一个决策需经过十层流程,PPT修改八版仍无结果,严重影响了执行效率,使得许多好的战略和计划无法有效落地。
3、评估扭曲:绩效竞争的异化
阿里的绩效评估体系逐渐走向了恶性竞争的方向。“361考核制”原本旨在激励员工提高绩效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却演变成了员工之间互相提防、明争暗斗的工具。
为了在考核中获得好成绩,员工们将大量精力放在了与同事的竞争上,而非专注于工作本身,合作成本直线上升,真正做事的人却越来越少。
这种扭曲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无法准确衡量员工的工作价值,还严重破坏了团队合作氛围,阻碍了企业的发展。
4、激励失效:制度失灵与人才流失
曾经让阿里人“同舟共济”的期权制度,如今也面临激励失效的问题。职级通胀、奖惩不明导致“真正做事的人减少”,员工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,而一些善于钻营的人却能凭借不正当手段获得晋升和奖励。
此外,盲目引进外部“明星人才”,不仅未能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,反而稀释了内部的文化凝聚力,使得老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下降,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严重。
当绩效飞轮变成“甩锅飞轮”,当“客户第一”变成“KPI第一”,阿里的困境其实给所有大企业敲响了警钟:数据是冰冷的,人心是热的,当管理只剩下数字游戏,再庞大的商业帝国也会在内部消耗中慢慢失血。
蔡崇信接管阿里后的四大革新方向与实践举措
蔡崇信2023年6月重新接手阿里后,针对业务和管理的双重困境,制定了聚焦核心业务、推进技术创新、优化组织架构、重塑企业文化等调整规划,力求带领阿里走出困境,实现新的发展。
1、聚焦核心业务
明确电商和云计算为两大核心业务,出售银泰、大润发等非核心实体零售业务。
如2024年12月,阿里巴巴以约74亿元人民币将银泰百货出售给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;2025年1月2日,出售高鑫零售。通过这种方式加速瘦身,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业务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这一战略调整已经在财务数据上得到了验证。2025财年财报显示,阿里净利润同比增长77%至1259.76亿元,通过88VIP会员突破5000万、闪购业务日订单破1000万单等举措,巩固用户粘性。淘天集团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2%,在电商红海中保持竞争力。
通过一系列的业务优化和战略聚焦,阿里巴巴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,还进一步强化了在核心业务领域的市场地位。
2、推进技术创新
全力投入AI领域,将未来发展押注于人工智能。2025年1月,DeepSeek凭借低成本、高性能的AI模型震惊业界后,阿里工程师团队取消春节假期,全员留岗研发,仅数周内便推出Qwen系列模型。未来三年计划在AI基础设施(如数据中心)投入超3800亿元人民币(约530亿美元),以保持基础技术的领先和创新,推动业务革新,实现从传统电商巨头向技术驱动型公司的转变。
3、优化组织架构
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,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内部沟通不畅、企业成本高企、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,试图恢复部门间的协同效应。2025年5月,阿里打通内网权限,允许跨集团转岗,打破“1+6+N”分拆后的信息壁垒,促进内部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。
4、重塑企业文化
传递创业初心,淡化职业经理人文化。蔡崇信强调“点燃重新创业”的精神,创始人马云走访复刻的“湖畔小屋”,旨在让员工找回初创时期的创新活力和拼搏精神,以应对当前的困境和挑战。
这些革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的改善上,更体现在公司战略方向的清晰、组织效率的提升以及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上。
然而,在革新进行了2年后,15年老员工元安在出走时却仍然发出了对阿里大企业病的揭露。
这或许是因为组织变革虽然在业务和架构上进行了调整,但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。
过去形成的一些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式,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运作。而且在变革过程中,新战略的实施与旧有体系之间可能存在磨合问题,导致部分员工感受到混乱与迷茫。
尽管存在这些声音,但我们对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仍充满信心。阿里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用户基础,在电商和云计算领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。
当前全力投入的AI领域,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,阿里有望凭借自身优势实现突破。同时,以蔡崇信、吴泳铭为代表的领导团队,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坚定的变革决心,创始人马云先生也高度关注公司问题。
面对内部反思与外部挑战,阿里积极调整,展现出强大的韧性。相信在未来,阿里巴巴能够持续深化变革,克服大企业病,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长动力,重塑辉煌。
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